▼点下方播放按钮收听十点主播佳音朗读音频银铺子配资
东晋义熙元年,彭泽县令陶渊明正在伏案工作。
此时,小吏气喘吁吁地前来汇报:
大人,督邮大人已到,需您束带拜见!
所谓督邮,不过是郡里派来监察的小吏,却趾高气扬、作威作福。
听到督邮到了,陶渊明长叹一声:
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!
旋即,解印辞官。
从此中国文学史上少了一位小吏,多了一位在清贫中笑看南山的灵魂诗人。
辞官后的陶渊明,在南山种豆,与邻友把酒;
即便清贫依旧能哄自己开心。
他在山水田园之间,总结了很多快乐的小技巧。
今天在这里,我们特地总结了6个,希望他的豁达能够感染你,给予你快乐的灵感。
“既自以心为形役,奚惆怅而独悲?”(心灵被外在的事物所驱使和奴役)
陶渊明说,尘世最大的牢笼就是那对于世俗的执念。
他29岁时开始出仕,任江州祭酒。
随即便目睹了官场污浊——
卖官鬻爵,行贿受贿。
此番种种,令陶渊明非常难受。
但对来之不易的官职,他又无法立马放下。
此后的12年间,陶渊明反复在出仕与辞官之间苦苦挣扎。
这是陶渊明最痛苦的一段岁月:
执念所至,抓心挠肝。
情绪内耗,成了日常状态。
直到那五斗米的俸禄让他彻底看清:
所谓功名,不过就是求个温饱。
何必非要执着于它呢?
他彻底想通了。
于是转身离去,归隐田园。
从此“久在樊笼里,复得返自然”。
所以,要获得心灵的自由其实一点都不难。
你尽管随心所欲,别去纠结。
对不合适的东西(比如伴侣、工作、人际关系),不管再金贵,都大胆地说no。
担心会有什么后果?
不会的朋友,请相信——
天地极大、神州宽广,总会有我们自在欢愉的桃花源。
生活在当下的我们,常为社交所困。
在社交场里,不得不世故圆滑,平衡多方。
话要不轻不重,声要不高不低;
神要不卑不亢,笑要不拖不沓。
久了,总归精神疲乏,困顿厌倦。
如果你也面临这样的窘境,那不妨学学陶渊明。
归隐后的陶渊明“息交以绝游”。
他精简自己的社交银铺子配资,拒绝一切推杯换盏的应酬与交际。
花更多的时间,与自己待在一起。
将能量从外界收回自身。
在这样的独处中,陶渊明不仅远离了精神内耗,而且创造了中国田园诗的高峰——
蔓草不复荣,园木空自凋。 清气澄余滓,杳然天界高。 ——《己酉岁九月九日》
很多时候,高质量的独处,胜过低质量的合群。
安于宁和,平复那些涌动的思绪,观看身边的风景。
慢慢地,神志便会极致清明;
然后在宁静中育出一股重生般的喜悦。
归隐田园后,陶渊明开启了一场漫长的自我疗愈。
疗愈的方式,就是拥抱大自然。
譬如——
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。
于东篱采菊,眺望南山。
嗅花之芬芳,见山之巍峨。
香气驻身而神思远扬,整一个“悠然自得”。
又如——
蔼蔼堂前林,中夏贮清阴。 凯风因时来,回飙开我襟。
于林荫处觅得一份夏日清凉;
任好风掀开衣襟,舒适宜人。
还有——
翼翼归鸟,相林徘徊。 岂思天路,欣反旧栖。
黄昏时分,看归鸟还巢;
天空广阔无际,鸟鸣清脆不止。
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疗愈,在现代科学中早已有了印证。
心理学发现:
每日在公园呆20分钟,皮质醇(压力激素)水平会下降 12%;散步 60 分钟,大脑杏仁核(恐惧中枢)的活动会减少。
可见,大自然便是最好的疗愈师。
当你觉得烦闷不悦,心情不佳时。
不妨学学陶渊明,走入那片林荫之地。
去听鸟叫虫鸣,感受那一阵爽快的凉风。
很快,烦恼便会被一扫而空。
陶渊明归隐田园后,过上了躬耕自给的生活。
相信很多小伙伴都读过他那首《归园田居》——
种豆南山下,草盛豆苗稀。 晨兴理荒秽,带月荷锄归。 道狭草木长,夕露沾我衣。 衣沾不足惜,但使愿无违。
“种豆南山下,草盛豆苗稀。”
以前读觉得超脱,后来读觉得尴尬。
陶渊明这豆子种得好么?
一点都不好呀。
他叫“草盛豆苗稀”。
就是野草长得很茂盛,豆苗却没发几根。
这豆子长势不是一般的差。
要是别的农夫看到这样的情景,免不了一番捶胸顿足。
但陶渊明不这样银铺子配资。
他依旧是“晨兴理荒秽,带月荷锄归”。
豆子长得贼差,他也还是起早贪黑拼命干。
这里头其实大有门道。
因为劳动对陶渊明来说不仅是求温饱的手段,更是一种修行。
不求结果,专注过程。
在劳动的一招一式里,抛下过去的负累。
以前他是官场里浮沉的士人,如今是南山种豆的自由农夫。
以前案牍劳形,烦心事儿一堆;
如今一把锄头,一片田土,简简单单。
日复一日的劳作里,陶渊明慢慢找回了纯真与本我。
他快乐的阈值变得越来越低。
连晨露沾到了衣服(衣沾不足惜)这样的小事,也能令他无比欣然。
所以后世禅宗有言“砍柴挑水无非妙道”。
当下很多小伙伴厌倦劳动,一说到洗衣拖地除草就烦得不行。
其实,不妨学学陶渊明,尝试着享受劳动的过程。
慢慢你会发现——
浣洗衣上污垢,其实也是在除去心中之尘;
擦干地上水渍,其实也是在止住心中胡思;
剪除园中杂草,其实也是在消灭心中杂念。
陶渊明的诗歌里写什么最多?
很多小伙伴大概想不到。
是美酒。
现在流传下来的陶渊明诗歌有大约120余首,其中约莫30首与酒相关,占据了他所有作品的四分之一。
光是直接以《饮酒》为题的诗,就有足足20首。
咱们上面提到的那首“采菊东篱下,悠然见南山”,正是《饮酒》组诗的第5首。
而在他的代表作《五柳先生传》里也毫不掩饰地直言“造饮辄尽,期在必醉”。
所以梁武帝的长子萧统说陶渊明的诗几乎是“篇篇有酒”。
应该说,酒是陶渊明的一大癖好。
他喜欢品酒,喝完之后见酒壶倾倒,知己踉跄,畅快无比;
仰见天地之大,寰宇苍苍,心中顿生无限感慨;
最后乘着酒意,倚靠石椅,缓缓睡去。
美酒佳酿,无疑是陶渊明田园生活最大的乐趣。
有位作家曾讲过:
人无癖,则会少去很多欢愉。
做自己喜欢的事儿,吃自己喜欢的东西,看自己喜欢的电影。
身体里便会大量分泌多巴胺,进而愉悦尽显,这是癖好带来的快乐。
当然在这里,我们并不是鼓励小伙伴们酗酒豪饮,而是想说,咱们每个人大可保留一个无伤大雅的癖好。
比如吃某些固定的食物、饮品;
嗅某种特殊的气味、花香;
收集某些特别的小物件。
世界上很多人对自己的癖好存有偏见,认为那是需要改正的“坏习惯”。
在这里,十点君想说:
请珍惜你的个人癖好,那可能是你热爱生活的主要原因。
既耕亦已种,时还读我书。
归隐后的陶渊明生活里两件要事,就是读书和耕田。
《五柳先生》里他直言自己 “好读书,不求甚解,每有会意,便欣然忘食”。
他读《论语》、读《史记》;
读《山海经》、读《离骚》。
在书中解放自己的精神世界,神思化作诗文喷薄而出——
笔下既有 “采菊东篱下” 的悠然,也有 “刑天舞干戚” 的悲壮;
有 “桃花源” 的理想国,也有 “人生似幻化”的清醒。
因为喜好阅读,陶渊明的精神世界从未贫瘠。
所谓书中有“诗与远方”,其实诗就是远方。
阅读就是陶渊明生活中的一大乐事。
与此同时,因为一直保持信息摄入。
陶渊明虽归隐却从未与外界脱轨。
这可能超乎很多小伙伴的想象。
是的,陶渊明并不是一个完全不问世事的人。
在《述酒》一篇中,他以隐晦典故暗讽刘裕篡晋。
诗中“山阳归下国”指汉献帝被废为山阳公,影射晋恭帝被刘裕弑杀。
极其精妙。
鲁迅先生读完后直言,陶渊明对时局有着清醒的认知。
所以,阅读从来都是一件性价比极高的事情。
开卷有益。
翻看书本,你会发现收获的绝不仅仅是快乐。
相信很多小伙伴小时都读过陶渊明的《桃花源记》。
并为文中的世外桃源倾心迷醉。
总要问,这桃花源何处寻?
其实,桃花源不是寻找到的,而是我们自己构建的。
生活本不易,世事总多变;
我们难免会遇到困境、求而不得。
难免会感到迷茫,不知以什么态度面对生活。
想说,无论如何,快乐总是没有错的。
并且快乐的本事,是要不断练习的。
所谓名士风流,并不在才华多高,而在于有多懂取悦自己,于生活中提炼欢愉。
没有“芳草鲜美,落英缤纷”,我们就栽花种草;
没有美酒佳肴,我们就酿酒下厨。
朋友,别愁眉苦脸,快乐是自己创造的。
一切素材,都在平凡的生活之中。
等着我们去应用与发掘。
作者 | 海边的渔车夫
主播 | 佳音,十点读书签约主播。
图片 | 视觉中国,网络(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
启泰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